2018-06-0210630浏览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二手车产业发展的媒体人,我希望优信集团能够IPO顺利,只是从一名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我担心它的IPO进程不会顺利。《出行财经》对优信集团的赴美上市展开了一系列采访,近日将逐一呈现。本文将从其主营业务出发,分析美国资本市场能够给到的市值能有多少。
5月30日,优信终于向纳市提交招股书,走向了一个更大的融资平台,这对其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只是偏科生总是让人担心,在优信的三大业务中,二手车金融业务的营收占比太高,可能会让资本市场将其当作一家金融公司处理,尤其是中国的二手车金融市场面临的高风险性,令人担心优信PE值过低。
此前,虎嗅网与钛媒体已经分别对优信的自我定位与前景提出的质疑,前者指出优信更像是一家汽车金融公司而非电商平台,后者称优信计划在纳斯达克流血上市。
金融收入占比过高
招股书显示,构成优信收入的业务主要非为4种,2C交易收入、2C贷款收入、2B交易收入和其他。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数字中,4种业务对应的收入分别为0.95、3.59、1.09、0.86亿元,其中2C贷款收入占超过55%。
其中,在2017年的收入构成中,优信2C贷款的占比还只有48.4%,显然优信在2C贷款方面加大了力度,不论是刻意的追求数字报表的好看,还是水到渠成式发展。
当然也正式如此,虎嗅网在分析优信IPO材料时,将其定性为一家金融公司,而非二手车电商公司。
如果资本市场也按照这一定性给出PE倍数,那将对优信的市值将会大大缩水。如今二级市场处在并不太景气的时间点上,市场能够给予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估值溢价(PE倍数)远不及互联网电商企业。
2018年5月30日数据显示:电商企业阿里、京东,PE倍数分别为49.54与282.31。美国知名的二手车交易平台CarMax与AutoNation,PE倍数分别是19.05与10.36。金融类公司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的PE倍数分别为6.37与5.97,互联网金融平台中趣店PE倍数仅为4.16。
客观来讲,资本市场不能完全按照金融公司来给优信估值,但《出行财经》认为,金融占比过半势必会对其估值造成巨大影响。
金融过快发展成因分析
既然电商行业估值高溢价高是市场共识,为何优信不奔着做大电商交易平台去发展,而越来越像一个汽车金融企业呢?
《出行财经》认为,做大金融一方面是电商公司扩大收入、追求更高毛利率的基本需求,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只是优信金融的产品过于单一,风险较高,尚无法进一步带动其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被金融公司看作是最好的标的,汽车的流通天然就应该是金融化的过程。因此不论是银行还是独立的汽车金融公司都希望能够在这个金融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的机会。
但整体而言,中国汽车市场的金融渗透率都低于全球市场,二手车的渗透率更低,行业数字在8%~10%之间波动。
只是优信的招股书表明,其2017年的贷款单量高达12.64万单。对比其当年的2C交易量28.38万台,优信二手车的零售金融渗透率竟高达高达44.5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据悉,优信的门店主要开在传统二手车市场,一线团队分为2C(服务个人客户)与2B(服务车商的大KA团队)两大团队。笔者分析,优信走向汽车金融业务主导,可能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二手车交易链条复杂、撮合难、成功率低。优信以车商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以传统二手车交易市场为场景,缺乏对车商、车源、到访C端用户三方的有效控制,飞单(车商及用户脱离平台私下交易)可能性极高,导致实际交易服务费收不上来。
第二,即便不做电商交易业务,仍然可以做金融贷款单量。2B团队设有专门的维护费,不论消费者是否使用优信二手车的线上交易,均可以通过车商使用优信金融完成购车。
第三,优信数据显示,2C每单平均交易收入811元(2C交易收入2.3亿元人民币,单量28.38万辆);2C每单平均金融贷款收入7470元 (2C金融收入9.84亿元人民币,单量12.64万单),每单金融贷款的收入是交易撮合收入的9.2倍以上,因此,从终端政策上,优信更愿意让客户选择走金融贷款(而非全款),该类客户可以享受交易服务费可全部减免的政策。